Site Overlay

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的實踐和反思



會注意到Zettelkasten筆記法是來自Notion在9/17釋出的Realease Note,裡面有較大篇幅說明新功能: 1.顯示連結到筆記頁的所有反向連結(backlinks)和 2. 各種建立筆記頁之間連結的捷徑。Release Note裡面並沒有直接提到Zettelkasten,在查相關資料前,我也不太能直接聯想在自己的筆記裡建立連結的好處跟應用場景。

查了以後發現新大陸。反向連結是要實踐Zettelkasten不可或缺的功能,也是最近一波筆記軟體新創的標配功能,有感受到Notion追版的壓力。事實證明沒事看看Release Note還是有點幫助的。

發現新大陸

在看資料的同時,也發現從今年初開始,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已經在台灣有過不少討論和繁體中文的介紹,我就不再放一些盒子和卡片的示意圖了,如果想看完整介紹推薦這篇文章(英文);而讓這個方法在2020年又被大家討論,主要還是Sönke Ahrens的著作How To Take Smart Notes(目前尚無中文版)。

這篇文章會分享我對Zettelkasten方法哲學和工作流的理解,以及對我過去筆記方式的反思,至於我這幾週在Notion嘗試實踐Zettelkasten的想法和遇到的問題,可能等以後有空再單獨寫一篇。

就是這篇: 使用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方法一個月後的心得

大家對Zettelkasten的關注來自於德國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1927-1998)終其一生驚人的生產力(40年超過70本書、400篇學術文章),他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生產力旺盛的原因,來自他發明的方法”Zettel”(紙條/筆記)”Kasten”(盒子),如果直接用語意來翻譯,就是slip box(卡片盒)筆記法。

這種方法背後有幾個蠻重要的思維或原則,我自己整理成下面幾點

一、筆記是為了擴張人類腦力的極限,因此需要一個外部(external)的思考系統。

二、筆記有價值的地方「只」在於他的語境或脈絡(context*),這邊主要指的是單一則筆記和其他資訊關聯的網絡及關係。

三、應該把『寫作』當作記筆記的最終目的,因為寫作本身就是對學習跟記憶最有效的方式(當然不是要你一定要做學術發表)。

四、工作流程要越簡單越好,一旦實作的摩擦力大到讓你覺得麻煩,就不可能持續下去(我個人認為這點最重要)


工作方法

Luhmann使用的Zettelkasten方法就如字面上的意思: 他將各種來源的想法、內容寫在卡片(Zettel)上,放進盒子(Kasten)裡,彼此建立連結,這基於一個流程:

  1. 寫臨時性的筆記(fleeting notes): 來自腦中閃過、或書中看到的內容,不需要經過整理,只是為了之後(在你忘掉之前)喚醒你腦中的記憶,這類筆記最終用完就會丟棄。
  2. 寫literature notes: 不確定能不能直翻為文獻筆記,但意義類似,將fleeting note轉譯成自己的文字,盡量精簡、只保留最重要的東西(Luhmann只會寫在卡片的其中一面),並將這段筆記的出處詳細記下(卡片另一面的內容)。
  3. 寫permanent notes: 這是Zettelkasten最核心的部分,讓知識能長久保存的方法。這會從整理前兩種筆記開始(作者建議一天一次),思考這些筆記跟你當前的寫作、研究、興趣或想法有沒有相關聯之處。寫permanent notes的目的『不是蒐集想法』,而是將既有的內容繼續延伸討論。可以嘗試問自己: 這些新資訊有沒有跟既有的筆記相衝突、佐證、相關、或互補? 如何將想法整併產出新的內容? 並以寫作的方式將permanent notes完成(代表為獨立可閱讀的短文)。完成後將permanent notes放入主要的Kasten,、literature notes放入匯集文獻來源的Kasten,並把fleeting notes丟掉。

因此它的本質雖看起來是”筆記方法”,但我覺得比較適合想成是一種”以學術寫作為目的的知識管理方式”,簡單說就是將不同來源的知識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網絡,當你在進行某個主題的寫作時,可以從筆記之間的連結關係快速找到相應的資料,甚至可以直接拿來用。

乍看很麻煩,但實際在執行的時候,你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工作流的,Luhmann就提到他從來不強迫自己做筆記:「我只做簡單的事,只寫我當下知道該如何寫下的東西,若我對此有點遲疑,我就會先選擇去做別的事情」

先暫時撇開如何讓自己執行起來不麻煩,這樣的工作流程解決了甚麼問題?


對過去筆記方式的反思

必須先說Zettelkasten相對其他筆記方法非常沒有效率(例如:直接在書上畫重點、或把想法記在書本的角落,都很快又很方便),不過任何在流程上沒效率的設計一定是為了讓其他場景更有效率。

我一直以來對資訊蒐集和累積有幾個很大的痛點,我想大多數人應該能夠共感:

  1. 看過的書、電影、文章時間長了很容易忘記,就好像沒看過一樣(如果你能夠毫無障礙的說出你五年前夏天看的那本書在講甚麼,你應該沒有這個困擾);我也曾經在看書的時候把我覺得有意思的想法用自己的文字摘要在筆記本裡,但他再也沒出現在我的生命裡。
  2. 從網路上儲存的內容(不管是notion clip、pocket、facebook bookmark、feedly、twitter),消化速度永遠跟不上新增速度,然後看過的內容時間久了就會碰到第一點的困境。
  3. 要寫文章或把一些想法整理成文字的時候,超過一半的資料要重查一遍,很多已經讀過的內容都還是會再瀏覽一遍,把寫作時間拉超長,好像你對這個題目一點也不熟,是第一天出來在蒐集資料,但實際上你已經花了超多時間看相關的內容了。

除了第二點可能需要搭配其他工作方法外,Zettelkasten基本上可以解決這幾個問題,基於這幾個特性:

規格統一

這點算是基礎建設,讓所有筆記跟想法都在同一個規則下被記錄,放在相同的地方。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作者舉了國際航運貨櫃的例子,說明有一個統一的規格後,整個生態系才能蓬勃發展;筆記也是一樣,寫在書本角落或在書上畫重點是無助於你日後找到這個資訊的,有統一個規格後,才能發展下面的事情。

彼此關聯

根據前述的工作流程,在把permanent notes放入Kasten前,你會思考這則資訊跟你既有的內容有哪些相關之處、能不能互相補充或佐證,在關聯性建立後,你可以很輕易得從一個資訊開始,往下找到所有相關的其他內容;反過來說,應該要盡量避免”筆記孤島”,這樣的筆記其實很難應用。(Luhmann用自己獨創的編碼關聯不同的筆記卡,而現在的筆記軟體其實已經可以很輕易地做到這件事了)

以輸出為考量

這點反映到實際執行細節時,代表『不要把卡片用主題(topic)做分類、而是語境(context)』,這邊用圖書館員(librarian)和作家(writer)來做比喻可能會好理解一點:

圖書館員為了要維護資料供大眾取用,會去思考”怎麼保存這則資訊”,並賦予最容易被搜尋的標籤,例如一則關於產品指標如何設定的筆記,可能會被標為”商業”、”產品開發”;而作家思考的則是,”在甚麼情況下,我會使用到這則資訊”,這就比較會跟當下正在發展的主題有關,也不會是抽象的類別,用同一個例子,可能就會下”北極星”、”目標管理”、”NPS“這類有具體目的的標籤。

用語境做標籤的方式確實沒有這麼直觀,會需要一些思考,但我認為當對自己可能會產出的內容掌握度更高時,越能創造出對自己有幫助的連結。


關於實作Zettelkasten的軟體,其實網路上也有很多討論,目前看到最多人推薦的應該是ObsidianRoam Researchzettlr,反而Notion比較少(還有看到推薦vim的,真的太hardcore不適合一般人),但這些工具基本上都可以達到目的,就算軟體本身不完全是為了這個使用情境設計,也會有變通的方法,像是電腦玩物的站長就分享用Evernote的搜尋功能實作Zettelkasten,所以我認為不用太糾結在選到”最好的”工具。

Zettelkasten本身其實不算是一個『筆記技巧』,而是一個『系統』或是一個對知識的『想法』。這代表開始實踐後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大幅增加你的生產力、或帶來甚麼驚人的效果,而是需要時間累積,若你對這個知識管理的方法有興趣,就開始執行吧。

然後記得Luhmann的提醒:用自己覺得輕鬆簡單的方式。

寫在文末:

  1. Context這個詞我認為對中文語系的人比較不好理解(至少我是這樣),我也不確定用「語境」來表達能不能讓人理解。不過以前在念書的時候,老師會用「涵構」這個詞解釋空間上的Context,我覺得「語境」應該有略勝。
  2. 如果想更完整了解Zettelkasten這個方法的背景、原則、工作流程細節,推薦閱讀How To Take Smart Notes: 10 Principles to Revolutionize Your Note-Taking and Writi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