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Overlay

使用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方法一個月後的心得



這篇是呼應上一篇介紹Zettelkasten方法的文章,在數位筆記軟體上實作一段時間的一些想法記錄,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面向討論:

實作面

  1. 首先是工作方法,根據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一書作者的建議,已經寫下的fleeting notes和literature notes最好每天整理,這基本上就是每天寫作的概念,實作下來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如果一次積了好幾天,大概也會有心理準備下次去整理應該是幾個月後的事了,這也提醒自己要讓筆記更輕量,承載的資訊更少。
  1. 不管是寫permanent notes或Literature notes,最好都要像Luhmann一樣,建立一個自己好懂的標籤系統,會幫自己省下不少時間,因為把筆記寫入盒子的時候有個重要的原則是: “要把相關聯的筆記連結起來”,但這個前提是:”你要知道你目前已經有的卡片,哪些跟這則新的筆記相關聯”,我們應該還記得這個筆記方法是要釋放你腦中的壓力,而不是增加壓力。
  1. 延續第二點,我認為要建立一個好的標籤系統,還是離不開樹狀分類,舉上篇文章的例子:雖然我們知道這則在講產品指標設定的筆記要下『目標管理』、『北極星』這類我實際應用時會使用的tag,但我還是需要透過一則meta的筆記,用圖書館藏式的方法讓我能夠找到這個tag,例如【商業>產品管理】。

這可以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你真的不可能記住你下過哪些tag;第二,就算你記住了,也沒辦法確保每次在幫一篇新筆記下tag的時候,都是用相同的文字表達同樣意思,這會導致你無法正確找到對應的筆記內容。 這跟Zettelkasten筆記方法強調「不用主題分類」是沒有矛盾的,每則筆記有各自的tag,但需要一個中心化的系統管理這些tag,好讓我知道我今天新筆記的主題有沒有對應既存的tag可以用,不然你只能把所有下過的標籤記在腦中,並期待自己每次都能用正確的關鍵字找到他。

  1. 卡片盒裡的筆記和其他類型的筆記(季度目標、待辦事項、會議紀錄)要如何結合,目前沒有想到很好的方式,例如一場會議討論到的事情,通常不一定是需要寫進permanent notes的,但對產品或專案進行卻是重要的紀錄;另外每次會議的紀錄內容也難以遵循原子筆記原則,常常會是數個主題彙整在一起,如果要拆分多個筆記又非常違反人性,專案追蹤的時候也沒效率。在嘗試一段時間後,我還是把這兩者拆開了,只在有值得寫入permanent notes的內容出現時用reference做關聯,這就會牽扯到下一個部分,關於實作這個筆記方法的工具。

工具面

  1. 我一直以來都很愛用Notion筆記頁property裡面的relation功能,覺得設計出這個功能的人真的太聰明了,最開始在link Reference notes和Literature notes的時候都是用這個功能,一段時間後覺得,好像用link & backlinks就好了,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在小小的視窗選擇。不過這邊也要小提一個Notion的缺點: 沒辦法link到筆記中的特定一行,這在單則筆記文字較多的時候會有點困擾。
  1. 後來因為看了很多Obsidian的介紹,對自動連結筆記、和檔案能夠存在個人空間感到很心動(雖然我Notion已經花錢了),就開始嘗試把一些筆記搬家,同時如同上面第4點所述,我後來把工作、日常管理的內容跟個人筆記拆分了,就把兩個軟體的使用情境完全切開,在Obsidian上寫筆記。
  1. 關於Obsidian,可能是我還沒參透精隨,我的理解要觸發筆記間的自動連結,是其他筆記的內文要包含這則筆記的「標題」,而且是完全比對。因為我下標通常會用簡單的編碼+比較口語的標題(ex: 2.a.1 Persona的應用限制),所以一直沒辦法真的被這個功能受惠到。我在文章中如果有要highlight的關鍵字,我還是得人工加「[[ ]]」,這跟在Notion操作其實差不多,這點讓我覺得自己很不智慧,(因為我本來腦中想的『自動連結』,是軟體直接針對單則筆記的”關鍵字”,告訴我有哪些其他筆記也有提到相同”關鍵字”)。但後來想想如果真的做這個功能,應該會link到超多不相關的筆記,另外Luhmann當初也沒有甚麼軟體可以幫他自動關聯有相同關鍵字的筆記,就釋懷了。

註: 這點裡面講的”自動連結”,是指”unlinked mentions”這個功能

  1. 延續前一點,跟實作面的第二點和第三點,還是回到一個結論: 不管軟體設計得再好,仍然需要搭配一個易讀的編碼系統+主題的meta筆記,才能有效找到自己要的資訊。
  1. Obsidian的graph view真的很酷,但除了很酷之外,目前我還沒有直接受惠於這個功能。

小結一下,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確實不是短期就能顯現驚人效果的方法,但建立卡片盒的過程也讓自己能養成固定整理想法的習慣,並記錄到一個統一的系統裡,算是一個不錯的收穫,這篇文章就是直接從permanent notes裡面摘錄出來的。

3 thoughts on “使用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方法一個月後的心得

  1. Hi 我是剛接觸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方法的新手,雖然他風靡各國,但任何東西一定有使用的情境與限制。 但我搜尋了卡片盒筆記方法缺點、哪些情境或是人不適用這個筆記方法很少相關資訊。

    看這文章發布日期是2020/11月,很好奇事隔快兩年的時間後,你對於此筆記法的心得。

    真的很需要這樣的資訊,但又覺得直接跟你索求心得滿貪心。

    我也是做軟體產品的資深工作者,我願意分享所有我經歷過的經驗跟你交換上述的心得,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